【十年】节水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年的时间轴,叠加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计量着我们国家的变化与成长。
如果把十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全国用水总量制作成一张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内生产总值跑出了一条上扬曲线,而全国用水总量则勾勒出一条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曲线。
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破百万亿元,实现了“翻一番”。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用水量不增反降,“一增一减”间,见证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并指出,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为节水治水管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劲的“水动力”。
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引领下,国家节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进一步增强。
破解瓶颈制约
节水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
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的关注点之一。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到之处,他多次就节约用水作出重要指示。
“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情牵水资源节约保护,谋划高质量发展。
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老水问题、总结国内外治水科学经验、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
十年来,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逐步筑牢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坚实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推动节水成为“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的重要一环。
节约用水作为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被摆在了治水管水空前重要的位置。
在节水优先方针的指引下,水利部把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出台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指标刚性约束更强,用水全过程管理更严,激励政策制度更实。
《节约用水条例(草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省级节水法规或规章。“十三五”“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印发实施,《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的若干措施》相继出台,全方位推动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节水要求。十年来,节水制度政策法规不断建立健全,让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更加有章可循。
节水工作涉及各行业各部门,是重要的社会性工作、系统性工程。为加强部门间节水工作的统筹协调,2021年,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了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国务院20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凝聚各部门、各行业力量,共同推进完成各项节水工作重要目标任务。
十年来,一系列重大政策相继出台,总量强度双控、节水评价等重要制度基本建立,水价改革加速推进,国家和省级取用水定额进一步完善,节约用水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聚焦重点领域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提出建议。
“目前灌区年引黄用水量从52亿立方米下降到46亿立方米。”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信息化科姜杰介绍。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河套灌区,应用来需水预测、动态配水等各种模型,为灌区引、供、排等用水一体化调度插上了“智慧化”翅膀。
用水量降下来,灌溉效率提上去。河套灌区年均粮食总产量达30亿公斤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节水灌溉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抓手。如今,喷灌、微灌、低压管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正以分区域规模化方式得到推广,应用于田间地头。
十年来,水利部与多部门协同,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在保证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截至2023年,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已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0.576。
以制造业立市的天津,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都是用水大户。天津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定”字落实在制度、技术、管理方方面面,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
天津武清区制定准入项目负面清单,高耗水项目全部实行“一票否决”;淘汰改造高耗水工艺设备,近千家企业纳入用水计划监管,不断培育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
十年来,水利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发力,严禁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建扩建高耗水项目,压减水资源短缺和超载地区高耗水产业规模,推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十年间,中国工业水平的逐年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递减,按2014年可比价计算,从2014年的58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26立方米,工业水效大大提升,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
在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第二供水厂内,集成管网GIS(地理信息系统)、管网分区、管网监控、管网建模及压力管理系统于一体的智慧管网漏损控制数字化平台在这里“安家”,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监管。
“供水管网埋于地下,产生暗漏难以发现。这一技术能快速聚焦管网漏损严重区域,及时修复解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粤海水务水技术研发部副总经理赵焱说。
特大型城市北京,先后实施两期“漏损控制三年行动计划”、百项节水标准规范提升工程,并出台地方性法规《北京市节水条例》,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各地将城市节水相关基础设施改造纳入城市更新行动,累计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145个,50个重点城市(县城)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程。
共绘美丽中国图景
让节水成为全民行动文明风尚
“护城河、汉城湖、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地的景观补水,用的都是再生水。”在陕西省西安市的护城河畔,节水宣传志愿者向大家科普再生水利用的知识。
作为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西安着力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能力和水平,让再生水为城市用水“减负”。
不仅仅是西安,全国78个城市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在再生水规划、配置、利用、产输、激励等方面,打造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
从“试点先行”到“全面开花”,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全社会成员共同行动、群策群力。
水利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等,引导公众不断加深对我国水情的认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并对公众的节水意识、用水行为、节水义务提出了实用具体的要求,促进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节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每个家庭做起,让节水理念代代相传。”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城关镇明珠社区的袁女士说。她积极参与宁夏“节水用水让家更美”节水家庭评选活动,成为小区的“节水榜样”。
2023年,宁夏水利厅联合多部门公布了自治区首批100户节水家庭,从节水器具普及、水循环利用、水高效利用、参与公益性节水宣传等多方面,打造自治区家庭节水样板。
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一个行动准则、一种文明风尚。
河北等省份将节水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广西将节水纳入高校德育教育考核指标。浙江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四川在成都大运会分别示范应用一批现代节水科技。
“通过系统漏水分析功能,学校挽回了大量损失,累计发现漏水点20余处,有效遏制了跑冒滴漏。”位于江苏省的江南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吴光明说。江南大学依托学校相关学科背景,在节水型高校建设中蹚出了一条“物联感知、智慧节水”的新路径。
作为城市节水和社会节水的关键切入点和主要突破口,节水型高校建设正在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从家庭到学校,从社区到城市,节水护水惜水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023年,水利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的指导意见》,推进节水宣传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创新,助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节水触角不断延伸,节水典范不断涌现。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全国各地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主题宣传活动。“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等节水品牌逐步壮大,节水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掀起宣传热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节水“大宣教”工作格局加快形成。
十年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面开展,共建成六批1763个达标县(区)、145个节水型城市、1546所节水型高校、14万个节水型单位。
当前,节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国节水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从研发设计、产品装备制造到工程建设、服务管理的全产业链条。
我国累计推动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714项,吸引社会资本95亿元。山西、辽宁、吉林、海南、甘肃等23个省份出台“节水贷”金融产品,贷款金额超过2100亿元。各地大力推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广东等地积极搭建高层次交流展示平台,推动节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科学引领下,水利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水利力量!
——来源: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