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755-29737331
电话1:0755-29737331
电话2:0755-29737667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樟溪社区下围工业区一路1号A2栋301、J栋101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十年】空间均衡:水与发展的平衡之路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4-03-19

  从水与人、水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结论:中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20%人口的用水,创造了全球18%以上的经济总量!
 
  然而,十年前,我们面临的是一张极具挑战的考卷——以水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换取经济增长,付出了惨痛的生态环境代价。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愈加突出。如何作答?
 
  十年后,我们写就的却是一张让世人惊叹的答卷——一个个重大引调水工程,有效促进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的“生命源泉”。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组成部分,“空间均衡”这一新时代水利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在践行新发展理念、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践中,愈发彰显治水智慧、真理之光。
 
  “四水四定”——水资源承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我们充分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要立足水资源承载能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发展。
 
  空间均衡,打破了过去把水当作可无限索取资源的旧思维,科学回答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核心就是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充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倒逼发展规模、结构、布局的优化,将人口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空间均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三先三后”阐释了这样的发展逻辑:改变粗放不合理的用水方式,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护南水北调中线“一库清水”,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持续加力,水源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应退尽退,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受水区各地兴起了节水革命,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目前,受水区万元GDP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节水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座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破局北京“大城市病”的关键之举。如今,北京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年减量,市级机关迁入城市副中心,超千家在京企业机构在雄安注册,“瘦身”后的北京,正沿着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速前行。
 
图片水天一色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杨海燕
 
图片水天一色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杨海燕
 
  这十年,无疑也是我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不断健全。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下水管控指标印发实施。
 
  ——水资源监管愈加严格。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全国近590万个取水口取水情况,整改完成了427万个取水口违规取水问题;连续10年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水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的13个地市、62个县区的新增用水按下“暂停键”;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确定了171条跨省河湖和546条省内河湖共1335个断面的生态流量目标,实现了跨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全覆盖。
 
  根据《“十四五”时期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实施方案》,到2025年,水资源刚性约束“硬指标”基本建立,水资源监管“硬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推动落实“四水四定”的“硬约束”基本形成。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坚决落实“四水四定”,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水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十年的实践,生动阐释了人与水、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加快水网构建——不断提升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适配性
 
  水资源格局决定发展格局。
 
  坚持“空间均衡”,一方面要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谋划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适配性,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
 
  云涌千山、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南水”自此浩荡北上,润泽京津冀豫。
 
  南起江苏扬州的长江岸畔,北至天津,东抵胶东半岛——打开中国地图,俯瞰万里平畴,可见另一条水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宛如清水长廊,润苏北,济齐鲁。
 
图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黑山水利枢纽/南水北调集团
 
图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黑山水利枢纽/南水北调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南水不舍昼夜北上,一个与南水北调关系密切的工程也紧密向前推进。2022年7月7日,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帷幕,国家水网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加快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的网络格局,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水网,怎样建设国家水网?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2022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2023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着力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这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一个个引调水工程跨山连江,一座座水库揽山拥水,一道道大坝横亘江河,一条条管道攀山越岭……近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
 
  看主骨架、大动脉——引江补汉工程加快促进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两大“国之重器”连通步伐,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引江济淮二期工程等加快建设,“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日趋完善。
 
  国家水网建设既要有稳梁固柱的主骨架、穿针引线的大动脉,也要有织网联网的重要纽结,才能纲举目张、结实牢靠。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推进;浙江开化、内蒙古东台子、贵州凤山等重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水利部在推进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的同时,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打牢国家水网之“结”,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离不开国家骨干网的有序建设,也少不了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县级水网的系统推进。
 
  2022年8月,水利部确定了广东、浙江、山东、江西、湖北、辽宁、广西等7个省(自治区)作为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浙江计划5年投资3129亿元,构建“三纵八横十枢”水网格局;山东“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现代水网日趋完善;湖北加快构建“三江多支贯通,百库千湖联调”现代水网;广东推动构建“五纵五横”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信心在传递,活力在涌动,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2023年9月,继开展第一批7个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之后,水利部又公布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名单。同时,公布第一批市、县级水网先导区名单,全力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
 
  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促进各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行动,激发着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的澎湃动能。
 
  十年来,坚持空间均衡,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900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区域均衡发展——治水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十年跨越,成就鼓舞人心。
 
  铺展在中华大地的水脉,迎来了今非昔比的惊人变迁,发挥出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典范,成为支撑受水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
 
  2023年2月4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克勒希一行考察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在详细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后,克勒希说:“世界上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成规模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了成功,我从中看到了中国智慧。”
 
  全面通水9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690亿立方米,为1.76亿人提供水安全保障,支撑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超13万亿元的GDP增长……
 
  北京城区每10杯水中就有7杯来自南方的清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胶东四市“南水”全覆盖……从用上“南水”到离不开“南水”,“南水”已成为受水区主力水源。
 
  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制约,正在绘制发展新画卷。过去以黄河为水源的大中城市置换“南水”,各类水资源得以盘活,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坚强水资源保障。服务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向雄安新区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超1.2亿立方米,助力央企、高校入驻,多水源保障供水体系正在构建。
 
  “水来了,生态就变好了。”“河里有了水,水鸟多了,还能看到鱼儿,大家都爱来。”……沿线群众纷纷赞叹!
 
  50多条北方河流“饮”上“南水”,华北地下水水位回升,推动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昔日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水质越来越好,绝迹的毛刀鱼回来了,“泉城”济南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
 
  平潭,福建东部的海岛群,属于绝对贫水区。2023年,历经5年建设,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浩浩闽江水穿过海坛海峡跨海管道,源源不断给平潭送来“甘露”。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引调水工程,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改变了福建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构建了一条闽东经济发展水脉,更擦亮了福建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
 
图片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莒口拦河闸/李先明
 
图片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莒口拦河闸/李先明
 
  引洮河水,解渴陇中。甘肃引洮供水工程通水后,全省约四分之一人口受益,曾经“苦甲天下”的“干坡坡”,变成产业兴、百姓富的“金窝窝”。
 
  引丹江水,鄂北受惠。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百姓喝水不愁,长期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旱包子”问题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引西江水,润泽大湾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广东“西水东济”成为现实,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多水源保障体系,为大湾区蓬勃发展注入更加强劲动能。
 
  引江济淮,惠及皖豫。引江济淮一期工程通水,长江、淮河实现了历史性“牵手”,将在保障城乡供水、发展江淮航运等方面发挥显著的综合效益,皖豫近5000万人受益。
 
  引汉济渭,发展关中。引汉济渭工程实现长江、黄河在关中大地“握手”,每年可为关中平原输水15亿立方米,有力支持关中、陕北地区的持续发展,带动陕南绿色产业发展。
 
  …………
 
  从陆地到海岛,从河谷到高原,从山谷到平原,一个个引调水工程逐步破解水资源要素对生产能力的束缚,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金纽带。
 
  十年间,我们立足当前和长远,跨越时间和空间,不断汲取经验和智慧,用行动和成效阐释着“空间均衡”这一新时代治水原则。水利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孜孜寻求水与发展的平衡之道,积极探索人与水的和谐共生之路。
 
——来源: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
 

版权所有©深圳市世纪清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7备案号:粤ICP备09124468号
电话:0755-29737331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樟溪社区下围工业区一路1号A2栋301、J栋101技术支持:贵州省远创科技